软件设计师刘泽轩:为航天产品装上“大脑”

发布时间:2024-05-30     作者: 乐鱼全站网页版登录入口

 

  载人航天、北斗导航、月球探测、重型运载火箭、星际探测……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很多辉煌的成绩,同时也给整个社会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财富。展望未来,中国航天事业需要更多优秀的人才。

  他是给航天产品装上大脑的程序员,是国家航天重点项目的软件设计师;他研发的系统荣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他设计的集成式系统突破了柔性集成设计、多通道数据并行处理与负载平衡、强实时高精度指令形成等多项关键技术。他就是刘泽轩,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的技术骨干,也是国家重点项目的团队负责人。自信、阳光、平易近人,是记者见到他的第一感觉,但在研制工作中,他是说干就干的热血青年,总能出色达成目标,“航天报国”的信念早已融入他的血液。

  这位文质彬彬的小伙,从小就喜欢计算机,喜欢自己琢磨一些程序,还不允许自己出错,非常严谨。

  1994年,12岁的刘泽轩第一次接触计算机,就喜爱上了它,“那时计算机比较少,也比较热门。”刘泽轩回忆道,“最开始用它玩一些游戏,从初中开始接触到一些编程软件,此后就被吸引了。”初学编程,刘泽轩就表现出很高的悟性和极度的喜爱。初中的时候,他参加了学校的编程比赛,“当时我编辑了一个信号灯控制的软件,现在回想起来很简单。”但在90年代,这对于一名初中生来说,可以用计算机从无到有地实现信号灯自动控制,是一件多么“酷”的事情。由于刘泽轩对编程的喜爱,加上当时计算机专业也是非常火热的专业。高考时,他毅然选择了计算机专业。

  考上研究生之后,刘泽轩在计算机专业中研究方向更加明确了。他开始自己写代码编程,刚开始的时候,他就是按着自己最喜欢的方向摸索。正巧那一年他开始学车,为了准备考试,刘泽轩开始大量做题备考,但网上的资源分散在各个网站,找题这件事儿就很耗费精力。“要是有一个软件可以把题都找出来就好了。”这个想法忽然出现在刘泽轩的脑海中,说干就干,刘泽轩立即动手编辑了一个程序,这个程序不仅抓取信息形成了题库,还能自动生成试卷、分类归纳、自动打分。这个程序做好之后不仅刘泽轩自己用,他还分享给要考驾照的同学。用过的同学都表示这个软件“很有用!”。鼓励他将软件上传到网上,上传软件后不久,就有人找到刘泽轩,表示想买下软件版权的意向。“当时卖了400元。”还是学生的刘泽轩卖出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软件,也是唯一的一个。

  研究生毕业后,刘泽轩毅然投身到航天系统内工作。从第一天进入工作岗位,刘泽轩便注重自学提升自我。一下班他就坐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到海淀图书城买书。那会儿没有京东,没有网上书店。刘泽轩在书店一本一本地翻看,一淘就是一下午,最后他选择了一摞书买回家。“我是从头到尾,一页一页地自学。”整整一个月时间,刘泽轩学懂弄通了整本书的内容,并全部都变成了代码。

  此时,院里刚好开始研制一个新的型号。“刘泽轩,要不核心软件的设计你来干?”当时负责的主任设计师看着刚来不久的刘泽轩说。刘泽轩丝毫没有犹豫就接下了这份“硬核”工作,刘泽轩透露,“其实当时我心里也没底,但接了工作就要干好。”刘泽轩坚定地回忆着,“通常来讲,罕少有人一进来就设计核心软件。”一般是先学习相对不核心的软件,但当时情况特殊,没有合适的设计师接手,又是一个全新的型号,并没有可以借鉴的东西。刘泽轩完全是从零行代码开始编写,连续干了八个月的时间,最终“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把软件编出来了。刘泽轩坦言:“那一次是自我成长的一个飞跃。”经历过这次淬炼,刘泽轩从一名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转变为一位立足岗位的航天人。

  斗转星移十三载,刘泽轩慢慢的变成了航天战线的一名优秀科技工作人员。艰苦的研发过程不胜枚举,说起一次在戈壁开展的工作,他笑谈大家都吃过“黄沙拌饭”,在戈壁上中午帐篷里太热,大家都蹲在外面吃,一遇到沙尘暴,相当于又加了个“菜”了,这让队员们戏称为“黄沙拌饭”,就连睡觉都是一头一脸的沙子。不仅如此,零下29摄氏度的东北平原,波涛汹涌的万里海疆、荒芜人烟的茫茫戈壁、冰寒彻骨的皑皑雪原,无一不是刘泽轩挥洒热血的最熟悉的战场;而挑灯夜战的实验室、翻阅无数遍的专业书籍、朴实无华的研发计算机,是他最忠实的战斗伙伴;理解并默默支持他的家人,是他最坚强的后盾。有一次因为任务紧急,必须要刘泽轩亲自上,在明知爱人即将生产的前一天,他毅然赶赴试验场工作,下午1点火车抵达就直奔会议地点,会议持续到晚上八点,他来不及吃饭便开始了工作,“大概晚上10:00的时候,我老婆给我打电话说羊水破了,估计要生了。”但赶回北京的火车票最快也是第二天一早,当时还没有网络订票,于是刘泽轩请同事帮忙买票,然后便又投入了工作,一直做到凌晨2点,刘泽轩严谨地完成了工作。此时的他已无心睡觉……第二天一早刘泽轩请好假准备赶回北京,刚走出宾馆就接到了爱人已经生产的电话。他“完美”地错过了闺女的降生。宝宝因为早产,出生就住进了保温箱,待刘泽轩见到宝宝已经是她出生后3天的事情了。说起这件事情时的刘泽轩,与谈航天的刘泽轩非常不同,一面柔情似水、一面热血沸腾。刘泽轩先后承担了多个航天系统模块设计及软件研制,作为系统研制的主要负责人,他不仅高质量的完成了核心软件的研制,还统筹规划了整个软件课题组的科研任务,带领团队披荆斩棘,先后攻克开放式多对象综合控制、高可靠实时控制、基于关键事件系统训练效果评估等多个技术难点,优化系统架构、提高系统效能,为我国某型系统研制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刘泽轩还带领课题组设计了一种集成式系统,提出了具有开放式架构、多节点可动态重组的系统方案,突破了柔性集成设计、安全过滤与接口设计、时序优化策略的时间片动态调度、多通道数据并行处理与负载平衡、强实时高精度指令形成等关键技术。该项目于2018年获得了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与国外同类系统相比,其综合能力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该系统的出现,使得我国相关领域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国内相关这类的产品的设计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还有,他提出的某技术探讨研究及应用,于2015年获得院第一届科学技术创新专项二等奖;某系统集成优化技术探讨研究及应用,于2017年获得院第二届科学技术创新专项三等奖;他提出了一种某平台热备份切换设计,获得了单位青年科技论文一等奖。此外,他还先后完成多份国防专利的申请及授权,目前共授权专利4份,受理专利5份。

  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年设计师,刘泽轩对待软件,始终保持严谨务实的态度,“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是他在研制软件时的真实写照,每一行代码都关系到试验的成败,都需要谨慎对待。刘泽轩不仅在技术上独挡一面,更能在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体现积极影响。他入职第二年便获得了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文明职工标兵称号;他心系研究室的发展,乐于奉献,担任研究室科研生产青年助理工作,是领导身边的得力助手,获得了单位首届五星青年助理标兵称号;他言传身兼,授人以渔,担任导师将专业技能丝毫没有保留的传授给多名设计师,使他们成长为团队骨干,也完成了航天精神的传承。短短十三年时间,刘泽轩便成长为单位年轻的总师助理。在新的岗位上,他已经承担起了更大的责任,新的型号不仅在技术上突破性的实现了系统控制的创新架构,在管理上也需要同时与多家国内一流国防工业公司进行充分的沟通协调,刘泽轩能够全面、准确、动态地把握各项工作的来龙去脉、内涵外延,在高质量完成事务性工作的同时,又能以前瞻性的眼光布局未来技术架构。

  “科技强军、航天报国”是刘泽轩的理想,他坚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却做着不平凡的事业,用满腔热血铸就无悔的青春,传承老一辈航天人的优良历史传统,始终在践行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

  刘泽轩,男,党员,1982 年 10 月生,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某团队负责人、高级工程师。作为一名奋战在航天战线的优秀科技工作人员,秉承着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坚定信念,先后承担多个项目航天产品的系统模块设计及软件研制,为我国多型航天系统的研制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荣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秉承“严慎细实”的航天工作作风。传承老一辈航天人的优良历史传统,践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专注、执着、精益求精,以软件技术助力祖国航天事业、国防事业的腾飞,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给航天产品“装上”大脑。擅长航天产品软件架构设计与搭建、基于多型软硬件平台下的分布式软件设计与开发;善于创新,打破壁垒,将新架构、新技术引入航天产品软件,提升航天产品先进性;坚信“软件定义产品”,推动软件专业研制及管理能力提升。